三明闽发纸业暗管排污 业主被拘5日还罚款5万
我曾經在台灣龍蛇雜處,特種行業家數居全國之冠的天下第一大分局中山分局跑過18年新聞,當年有刑事組的刑警跑來問我,他們去臨檢中山區吉林路、一江街10幾家馬殺雞理容院,結果有13家理容院的櫃台上都貼有一張:「中山分局警政記者聯誼會」,而且上面記載我們每家媒體跑中山分局的記者姓名和呼叫器號碼。
一旦快篩陽性,則需要先去防疫旅館、或者先在家一人一室、或者重症直接住院,等待後續大概一到兩天內會出來的PCR,直到PCR才決定要確診或者是解除隔離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開學首日,新北校長、老師1日在門口迎接學生重回 校園,一年級新生依班級集合,並由老師帶領學生量 測體溫後才進入教室,家長則因應防疫不進入校園。
因此,當快篩陽性真的成為生活的一部分、或者成為出入各地重要的程序時,如何透過誘因來鼓勵快篩陽性的人們誠實公開、勇於進行下一步檢驗,也許是有關單位可以思考的制度設計。9月20日密西西比州州長更決定了全新的防止肺炎政策──啥都不做(Do nothing),而引起熱烈討論。假如從上述數據來看,之後台灣也可能會每周都出現大量的偽陽性,尤其是出現在無法一人一室的學生族群之中。根據台灣目前的流程,快篩陽性並不構成確診要件。接著就是從快篩陽性到PCR確診的這段時間內,要多大範圍的匡列以及居家隔離。
但是這樣的規定落實到學生時,因為學生無法一人一室,所以勢必同住家人也得有人要一起去旅館、去醫院、或者關在家,而這對某些工作型態或是家庭型態的家庭來說就會有立即的困難。以一開始的例子為例,當同學的家人快篩陽性、同學緊急帶回家隔離,那此時全班要停課嗎?全校要停課嗎?全班或全校的家長也要因此待在家嗎?全校的家長的工作場所的全部同事也要待在家嗎?光是這樣無限延伸下去,根據六度空間理論,隨便一個偽陽性就可能讓半個台灣停止運轉了。灶,照顧著一家人的一家三餐,看顧著一家子每一天的溫暖與飽腹。
這層樓有大片的窗戶,採光良好,光線充足的空間讓人眼睛一亮。我邊走邊看,沿路的中藥藥材店、糧行、茶館、文創商店,無一不能吸引我的目光停留,於是一段不長的路也走了十來分鐘才抵達目的地。目前迪化207博物館正在展出《老房子化妝師》、《便當》兩個主題特展,《老房子化妝師》展示著建築上會應用的各種裝飾物件與技法,《便當》則展出了各個年代的便當盒,以及便當的供應形式,梳理出「帶便當」這麼一件日常的事,隨著時代變遷而產生的變化。Photo Credit: 截圖自作者 二樓的展覽空間。
但,灶通常會被安置在室內,是安穩一個家的重要設施,那這個被安置在露天環境中的灶,究竟用來做什麼呢? 看著四周平坦的地面,沐浴在陽光下的頂樓,再想到這裡過去曾是一家中藥鋪子,安置在頂樓的灶,或許與家業相關吧。天臺的另一側還能看到巷底的淡水河,雖然只能看到一點小小的河面,但全然不難想像,當年的人站在這裡,往同樣的一個方向望去,會看到淡水河上船隻往來頻繁的繁榮景象。
迪化207博物館一年會有四檔展覽,每一個特展都環繞著「生活文化」以及「老屋」的主題去策畫,老屋的修復、整理、維護都是不容易的,一磚一瓦,一片裝飾,都承載的那個年代的常民記號。不難想像從前人們在這裡曝曬、製作中藥材的景象,那口灶,應該也是工作伙伴之一,幫忙加工著各種藥材,不同的用途,但同樣安著這個家。Photo Credit: 截圖自作者 現在的迪化207博物館雖然已經聞不到藥香,看不到過去人們在這裡生活的樣子,但仍舊可以從這棟保留了原本樣貌的老房子身上,看出些許痕跡。這裡的寧靜氛圍與同樣保存完好的老房子和街區,都不會讓你失望的。
Photo Credit: 截圖自作者 從天臺看出去的景色 天臺上不只景觀讓人駐足,忍不住想像過去人們可能在這裡看到什麼,在這頂樓上也有一個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,卻不會被安裝在此處的生活用具──灶。如果你有機會來一趟迪化街,走一趟大稻埕,也散步到迪化街的後半段來吧。明亮的空間,能看到街上風景的窗戶,就著茶水點心,不論來訪者談的是公事還是私事,總歸是一個讓人感覺舒服的會客場所,感覺不管是談的是什麼事情,都能夠順利落幕。在這棟老房子身上,銘刻著過去的生活記憶,但同時也正在記錄著更貼近現代的人們的記憶。
走進一樓,整面地板同樣採用磨石子地,進門處還畫了一支大大的人參,寫著高麗參字樣,標示著其曾是中藥行的前生。那,在成為博物館之前,這層樓是住家的一部分,但用來做什麼呢? 我想,或許是用來招待客人的地方吧。
走到門口,可以看見門前騎樓的地板是磨石子地,還有著蜜蜂採蜜的圖樣他也說,其實接到獲獎通知時「嚇了一大跳」,以為是玩笑。
諾貝爾獎是依瑞典炸藥發明人諾貝爾(Alfred Nobel)的遺囑所設,1901年開始頒發,今年是120週年。不過李斯特與麥克米倫在2000年,就分別投入研發第三種催化方式:不對稱有機催化。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,許多研究領域與產業都仰賴化學家建構分子的能力,比如研發材料、電池、藥物都需要。李斯特:我沒想過會獲獎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斯特和麥克米倫,現年均為53歲。不過這次李斯特與麥克米倫的「不對稱有機催化」,不但把有機催化的效率提高到可以商業化的程度,更不會有金屬殘留的問題。他以藥品為例,表示製藥過程中,因為擔心金屬殘留,所以往往只用有機催化,但效率不如不對稱催化反應好。
」 諾貝爾委員會在接受記者提問時,則以簡單的方式形容李斯特及麥克米倫的發現:像是引進了新的下棋方式,引導化學界可以用完全不同的、新的方式來「思考棋路」。不過這次兩位得主的「不對稱有機催化」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。
今(2021)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德國化學家李斯特(Benjamin List)以及美國化學家麥克米倫(David MacMillan)共獲殊榮,他們發現了建構分子的新方式——「不對稱有機催化」(asymmetric organocatalysis),為人類社會帶來重大貢獻。當時不對稱催化反應主要結合金屬,效率很高,不過用在藥物上可能會有金屬殘留。
而當初在進行研究時,也一度覺得也許不是個好主意,後來研究出來時,才覺得可能會是個大發現,不過其實沒有預期會獲獎。由於目前諾貝爾獎還無法聯繫到麥克米倫,今天主要由李斯特接受記者提問。
受COVID-19疫情影響,諾貝爾獎連續第2年取消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現場頒獎典禮,改為電視和網路直播得主在各國領獎。當被問及是否預期會獲獎時,李斯特表示,其實當初在做研究時,並不知道到遠在美國的麥克米倫也在做一樣的研究。陳榮傑也說,其實很久之前就有相關研究,兩位得主的貢獻應該是把這個領域發揚光大,並且做得更好。而要建構分子,催化劑不可或缺,可以用催化劑控制化學反應的速率,且本身不會成為最終產物。
5日公佈的諾貝爾物理學獎,頒給日本氣象學家真鍋淑郎、德國物理學家哈塞爾曼(Klaus Hasselmann)以及義大利物理學家帕里西(Giorgio Parisi)。過去學者使用的催化劑只有兩種,分別是金屬和酶。
諾貝爾化學獎得主,則在今(6)日瑞典時間上午揭曉。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主席艾克維斯特(Johan Åqvist)表示:「不對稱有機催化的概念很單純巧妙,讓許多人很詫異,為什麼沒有早一點想到這個概念。
李斯特目前是德國馬克斯・普朗克煤炭研究所(Max-Planck-Institut für Kohlenforschung)所長,麥克米倫則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(Princeton University)教授他也說,其實接到獲獎通知時「嚇了一大跳」,以為是玩笑。
而當初在進行研究時,也一度覺得也許不是個好主意,後來研究出來時,才覺得可能會是個大發現,不過其實沒有預期會獲獎。不過這次兩位得主的「不對稱有機催化」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。陳榮傑也說,其實很久之前就有相關研究,兩位得主的貢獻應該是把這個領域發揚光大,並且做得更好。當時不對稱催化反應主要結合金屬,效率很高,不過用在藥物上可能會有金屬殘留。
」 諾貝爾委員會在接受記者提問時,則以簡單的方式形容李斯特及麥克米倫的發現:像是引進了新的下棋方式,引導化學界可以用完全不同的、新的方式來「思考棋路」。李斯特目前是德國馬克斯・普朗克煤炭研究所(Max-Planck-Institut für Kohlenforschung)所長,麥克米倫則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(Princeton University)教授。
諾貝爾化學獎得主,則在今(6)日瑞典時間上午揭曉。今(2021)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德國化學家李斯特(Benjamin List)以及美國化學家麥克米倫(David MacMillan)共獲殊榮,他們發現了建構分子的新方式——「不對稱有機催化」(asymmetric organocatalysis),為人類社會帶來重大貢獻。
李斯特:我沒想過會獲獎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斯特和麥克米倫,現年均為53歲。5日公佈的諾貝爾物理學獎,頒給日本氣象學家真鍋淑郎、德國物理學家哈塞爾曼(Klaus Hasselmann)以及義大利物理學家帕里西(Giorgio Parisi)。
最新留言